News

特殊儿童 训练和教育方式

From Nanyang.com

2011-09-13
报道:游燕燕 摄影:黄志强

孩子出生后,约7个月应该会坐,8个月应该会爬,9个月开始长牙齿,这是一般的孩子发展程序。

如果孩子在程序时间内未能如常发展,父母就要多加留意,因为那有可能是特殊儿童的征兆。

洪荣照博士:是漫长和艰辛的路 勿操之过急特殊儿童分为两种,分别是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和智能障碍(唐氏症候群、自闭症、智力低下)。

台湾国立台中教育大学特殊教育系(硕士班)教授兼系主任洪荣照博士表示,“器官缺陷很容易看得出,智能障碍则比较难。有些孩子一岁了还不会说话,也不喜欢与别人互动,那有可能是自闭症。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晓得与同龄的孩子作对照,才能看出他们之间的差别。”

壹般上,父母都会把孩子带到医疗院的小儿科检查。医生可从孩子的年龄、大肌肉动作、认知能力、社会技能、团体生活、语言能力等,为孩子的状况作评估。

父母要接纳事实

“当孩子被诊断出是特殊儿童后,父母首先要接纳事实。有很多父母一直想回避和否认事实,只听取正面的判断,坚称自己的孩子没问题。他们会抱怨说:‘我又没做坏事,为什么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无可否认,接受事实的过程并不简单。”

“更可怕的是,有些家长选择忽略孩子的问题,认为反正孩子依然会长大,长大后看情况才打算。这种消极的作法是最令人担心的。”

助孩子发挥能力

第二,父母不要有过度的补偿心态。内疚感是他们最大的心理障碍,误以为孩子的缺陷是自己一手造成,而把所有的精力和金钱投注在孩子身上。

“无论是感觉统合治疗、物理治疗、职能治疗等等都是有限的。父母所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发挥能力,这比改变他们的特质现状更重要。”

“有些特殊儿童是因基因异常而造成,比如唐氏症候群;这是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却可以给予后天的训练和教育方式,培养他们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生活自理、团体生活等等的能力。”

认清和运用周遭支援

他继说,第三,父母要认清和运用周遭支援。“孩子看了几次医生,就觉得进展很慢,急着换别家医院。其实,陪伴特殊儿童成长是非常漫长和艰辛的路,进步速度很慢,也不要抱过高期待。”

“基本上,体认事实、面对事实、寻找资源、合理期待是很重要的。在培养特殊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操之过急并不是一件好事。”

医教结合治疗

洪博士指出,目前学术界的发展倾向专业整合。所谓的专业包涵了医疗、教育及社政。

针对不同缺陷评估

在医疗方面,全球的大型医院都设有一个联合评估中心,主要是针对特殊儿童的不同缺陷作出评估,以提供合适的治疗。

“台湾的特殊儿童医疗措施相当进步,各县市设立单一窗口服务,统筹汇整疑似发展迟缓儿童资料,所办理的服务包括受理通报个案、协助转介个案接受评估、安排疗育服务、个案管理及定期追踪等等,以利各项转介工作。”

有一句话说:“医学的终点就是教育的起点”,医教结合即是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的结合。美国的早期干预模式就是一种医教结合的模式,它是依靠医护人员与学前特殊教育专业人员互助合作,将医疗和教育相结合,采用各种手段,为特殊儿童提供的早期干预。

持有专业特教资格

他说:“医教结合最需要的是持有专业特教资格的师资,通过给予专业的训练和教导以达到最高的成效。不过,这真的很不简单,我们正积极的培训一群学前特教老师,进入台湾各幼儿园为孩子进行评估。”

为了让特殊儿童能够在普通的环境学习,台湾政府实行了一项措施,凡是愿意收纳特殊儿童的幼儿园将获得政府给予的约一万元台币的资金,同时也提供教育支援。

至于社政,指的是社工员,主要是负责支援整合和处理个案管理。所谓的个案管理即社工员发现有身心障碍的孩子,父母却置之不理,应该采取什么行动?父母对相关资源不了解怎么办?社工员需具备很强的使命感,关注各种家庭环境对孩子所造成的影响,并给予适当的协助。

适合怎样的学习环境?

许多父母感到很疑惑,特殊孩子应该要适应什么样的学习环境?

普通学校或特殊学校? 洪博士说:“学龄前的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一起学习是最好的。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下接受融合教育。特殊学校的环境是一致的,往后孩子要回到主流社会依然要面对适应的问题。”

“虽然特殊学校在医疗介入和教导方面很方便,但父母不应该硬把孩子送到特殊学校。如果孩子能够在普通环境学习就最好,因为最终他们必须回到主流社会生活。”

如何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父母和老师应该如何激发特殊孩子的学习兴趣?他回答,特殊孩子在班上通常是落后于人的,因此老师要懂得营造一个可以成功的学习气氛,让周遭的孩子接纳特殊儿童。不要在班上制造一种竞争的氛围,抛开一切优势者得赏,弱势者失宠的观念。

“另外,要让他们有成功的经验。想办法设计一个可以达成的目标,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教导,并从旁协助。达成目标后,一定要给予赞赏和鼓励。记得,不要设下太大的目标。

” 每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都有犯错的权利。特殊孩子会以异于常人的方式来表达其需求,比如尖叫、哭泣、打人等等。在这种情况之下,必须要先了解他们的行为目的,这是无法根据“大人世界”的规范定义的。

“父母和老师不能过于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是要帮助他们了解行为和结果的关系。特殊孩子犯错后,能否知道那是错的?所以,我们应该要采取正向行为支持的措施,避免以暴制暴来解决问题;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教爱打人的孩子用握手取代动手。”